关键词: 教师资格证
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
▪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
▪ 获取1对1备考指导
No.1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
1. 需要的五个层次
(1)生理需要。
(2)安全需要。
(3)归属与爱的需要。
(4)尊重的需要。
(5)自我实现的需要。
2. 需要的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
(1)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;中间层次有安全需要、归属与爱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;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。
(2)马斯洛认为,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,按层次逐级递升。一般情况下,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,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,如“衣食足而后知荣辱”。但这种需要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,有时人会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前,去寻求高层次需要(如自我实现的需要)。
(3)同一时期,一个人可能有多种需要,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,对行为起决定作用。
No.16 课程的类型
1.按组织方式分类
分科课程:单科形式,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,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。
综合课程: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,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。
2.按内容属性分类
学科课程:即分科课程
活动课程:又称经验课程,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,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,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。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。
3.按实施要求分类
必修课程:国家、地方或学校规定,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,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。
选修课程: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,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,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。
4.按设计开发主体分类
国家课程: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,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,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、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。
地方课程: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,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,根据地方经济、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,它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。
校本课程: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,即校长、教师、课程专家、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、实施和评价活动。
5.按呈现方式分类
显性课程,亦称公开课程,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、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。
隐性课程,亦称潜在课程、自发课程,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、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。
2025年教资上岸大本营
扫码进群,备考路上不孤独
互帮互助,共同上岸
登录下载附件
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
二维码失效
请点击刷新
(c)2008-2025 招教网 ©版权所有